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驗分享-十三鄉鎮走透透-復興鄉參訪(陳玉子)

  • 發布單位:秘書室
  • 資料提供單位:文化局

十三鄉鎮走透透-復興鄉參訪

陳玉子

6月18日 天氣晴朗

94年度文化資產參訪活動,首先由葉忱老師、雙梅.、美鳳打前鋒,並且在碧勤辛苦的策劃領軍之下,來到風光明媚的復興鄉。

復興鄉為桃園縣唯一的山地鄉,占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境內山巒疊翠,溪流清澈,物產豐富,又由於復興鄉地勢高.氣溫低.土壤肥沃,適合種植溫帶水果,等..多種農產品,在過去也是台灣重要的林木採集地,更是造就大溪家具業,蓬勃發展的功臣之一。

約莫9點半左右到達第一站-三民蝙蝠洞。三民,舊稱「水流東」,為北部橫貫公路進出的門戶。是泰雅族的傳統聚落,百年來,漢人逐漸遷入,現在泰雅族人反而居於少數。過了橋,沿著溪岸的步道再往前走,繼續深入,半月形的蝙蝠洞就矗立眼前,近年來,由於遊客紛至沓來,蝙蝠已消失無蹤,而於蝙蝠洞前,有兩道涓涓瀑布,氣勢秀麗,並且匯為一潭清澈冰涼的潭水,幽谷、山風、蟲鳴、水聲,交織成最自然的生活樂章。接近中午時分到達基國派老教堂,在入口處穿過很有泰雅族風味的竹排樓,再走一小段小斜坡,就到達教堂門口,替代役男楊忠仁很專業的為我們作詳盡的老教堂解說,老教堂的入口立面是一個圓形的洞門,對應到內層的方門,其形態如一個鑰匙孔,是為了表現教堂是作為通往基督信仰之鑰的概念,而立面曲線,則是表達雲端的意象。基國派是當地的部落地名,泰雅族語原為「克亞國派」或「克那榖排」,後來演變稱為「基國派」。基督教是當地泰雅族人的主要信仰。「基國派老教堂」最初建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由孫雅各牧師、陳忠輝牧師、美國青年軍等籌措經費,動員了全村居民一起同心協力,從蝙蝠洞附近搬運石塊,以一塊塊石頭堆砌起這座教堂。教堂典雅而古樸優美,因而被文建會評選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幾年前,教堂空間不敷使用,興建了一棟新的教堂。新教堂完工後,舊教堂便漸漸荒廢了。原本打算拆除舊教堂,將土地另作它用,這才引起地方文化人士及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的關注,於是在文化局的奔走努力下,這棟教堂終於保留下來,經政府撥款補助、整修以做為地方文化會館,以傳承泰雅族文化。教堂經過重修後於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耶誕節落成開幕。

我們參訪當天,教堂正舉辦泰雅族人的生活工藝展,飄逸的窗紗、柔和的燈光,原住民不僅有豪邁粗獷的性情,也擅長營造浪漫、溫柔的氛圍。在教堂後面,發現瘦小又不起眼的小植物毒魚籐, 導覽楊忠仁說: 這種植物全株有毒,人畜誤食會引起腹部疼痛、惡心、嘔吐、陣發性痙攣、肌肉顫動、呼吸減慢,其汁液具有麻醉魚隻神經的作用,將魚籐用石頭敲碎根部,碾壓出汁液,最後再集中倒入河中,過幾分鐘,河面上就會浮起大大小小已被麻昏的魚兒。毒魚籐的汁液並不會使魚兒立即斃命,只是讓它們短暫昏眩,大約過了十幾分鐘後,魚兒又活蹦亂跳。

除了欣賞老教堂之美外,沿途的植物生態也是免費的自然教材,而博學多聞的國根老師,就是我

們最好的生態顧問了,舉凡所有植物的名稱、特性、功用…均毫不吝嗇地傾囊相授。

中午,在新教堂用過部落風味便當後,前往復興鄉角板山雕塑公園。

復興鄉,舊稱比亞山,又名角板山,因復興鄉台地地勢平廣,狀似三角形而得名,民國92年10月起,文化局邀請11位國際級的雕塑大師,以及畫家吳炫三,在角板山公園,設立國內第一處世界級的雕塑公園。導覽志工陳建勳,有過人的記憶力,清晰明快的組織力,為我們完整詳盡的說明了作品名稱、作者,甚至國籍和創作理念…。

其中令我印像深刻的,是由以色烈藝術家卡拉萬製作的-崗哨頂上的椅子,他的作品特色,通常會結合設置地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其作品成為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此項作品是以銅翻模自明代的圈椅,象徵永不退隱的老兵,忠心不二、歲歲年年的守衛著角板山,而崗哨中新種的櫻花樹,則是意味新世代的傳承日後必將日益茁壯…。

參觀完12件雕塑作品,在思親亭稍作片刻休息之後,我們迎著夕陽,背負滿滿的知性行囊,結束了十三鄉鎮走透透首站復興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