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驗分享-文化志工學習參訪第一場-台北縣市古蹟博物館之旅紀實(楊富桔、許春香)

  • 發布單位:秘書室
  • 資料提供單位:文化局

原定95年7月16日舉行本次參訪活動因颱風關係順延至95年7月30日成行,當天是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雖然陽光有點強烈,但仍無法阻擋大伙引領殷盼的熱情,開車出發的時間雖稍有延後,然上高速公路即一路通行無阻,仍按預定時程於9點40分即到達第一站-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該宅由來台始祖林堯公四子林回公經商致富而創建,林回公為紀念家鄉,飲水思源,遂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係取自家鄉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其經營商號『榮泰行』的「泰」,房屋正身完成於清朝乾隆48年(西元1783年),復於清朝道光2年完成左右護室(西元1822年),該宅第整體而言配置非常完備,屋前配置有傳統建築中,必有的半月池,除了風水考量,亦有防禦、滅火、儲水、養魚的實用功能,而廣場、前廳(安泰堂)、內埕、正廳、左右護室、書房,整棟建物格局嚴謹大方,主從分明,一應俱全,無論從建材選料、木雕、木作、石雕、泥塑及彩繪,個個栩栩如生,雕工精細,均屬上乘之作,也充分展現出林家敦厚家風及恢弘家勢,該宅第雖經拆遷異地重建已非屬法定古蹟,惟在台北市政府堅持重建維持原建材、架構、顏色、圖案、用途、格局及細心維護下,仍屬台灣北部地區現存古宅中保存最良善的一棟,加以該古厝規劃重建於濱江公園內,將古厝與公園結合一體,融合教育與休閒功能,可廣為吸引遊客參觀,進而推廣民眾對傳統建築之美的深度認識,實值本縣國家2級古蹟李騰芳古厝配合毗鄰腹地整體完整規劃設計之參考。
11時轉往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台灣生活館-家具之美,瞭解來台先民在物質缺乏時代,能善加利用台灣現有竹、木、石、貝材及運用精湛手藝製作成美侖美奐家具,在在表現在實用生活美學與多元海洋文化的性格特性,尤其是台灣當時受到外來中西文化的影響,而能在家具形制、材質、工藝技術方面展現特有豐富多彩一面;接著欣賞于右任書法展,于右老被尊稱為「草聖」,其草書功力執台灣之牛耳,生平亦極力推展書法普及運動,讓民眾對書法之產生興趣,惟隨著資訊時代來臨,今日,民眾已逐漸減少拿筆寫字的機會,書法寫作更加式微,這次展覽藉右老的昔日書法作品,讓觀眾陶醉於書藝之美,並喚得民眾重拾對書法的熱情;最後大伙爬上4樓參觀徐俊義先生蒐集奇石展,徐先生多年精心蒐集酷似各種美食石材,個個詡詡如生,饒富趣味,所以大家目不轉睛觀賞,感覺享用一頓豐盛的奇石宴,暮然間發現仍是很餓,阿!原來只是眼睛享用大餐,肚子在刺激之餘,餓的咕咕叫,所以大伙趕快到車上享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義大利麵中餐。
下午車程前往位於淡水的鄞山寺參觀,該寺規模不大,香火似不鼎盛,也因而逃過現代粗製濫造增新修建的厄運,而仍保有清朝道光年間興建至今的古樸風采,所以列為國家2級古蹟,鄞山寺整體而言,體制完備,其佈局依山而建(淡水五虎崗的第5崗),面朝淡水河,遙望福建汀州原鄉,鄞山寺是寺廟,也是同鄉會館,佈局有巧妙配置,即中央的三川殿與正殿作為寺廟祭祀用,而左右廊與左右護室作為社交生活會館,寺前配置有傳統建築中,必有的半月池,除了風水考量,亦有防禦、滅火、儲水、養魚的實用功能,而廣場、三川殿(前殿)、中庭、正殿、左右廊、左右護室,一應俱全,且在在都有可看性,首先看屋頂,該寺屋頂建造精美,變化豐富,依建物地位尊卑關係,有一條龍式(正殿)、三川脊式(三川殿)、馬背式(左右護室)3種形式,另外屋頂上的燕尾、瓦當、滴水、剪黏與泥塑,活潑生動,值得仔細觀賞,其次看三川殿(前殿),該殿是整個寺廟的門面,所以建築手法有精采的表現,其樑柱間及牆面佈滿豐富的石雕、木雕、泥塑及彩繪,石雕分布在寺前一對單蟠龍圓石柱、殿內的八角石柱(寺內石柱形式依建物地位尊卑關係有不同設計,即三川殿用八角石柱、左右廊用方柱、正殿用圓柱及單蟠龍八角柱)、龍鳳呈祥石門楣、螭虎石窗、麒麟堵、石鼓、石枕…等,匠師雕刻造形巧妙生動,技法純熟;木雕分布在樑棟架間,採用「2通3瓜4柱」精緻手法製作,木頭間交合全用榫接,並於接合處上精妙配置獅座,棟架間裝設精美的斗拱、吊筒、員光、插角,匠師雕刻技法靈活生動,巧奪天工;彩繪主要在3個門板,正門繪有韋馱和伽藍護法,左右門繪有「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六大護法繪得威威生儀,確有達到把守門戶的重擔,另在樑棟架間繪製吉祥雲彩帶,巧妙生姿,可看出匠師彩繪功力不凡;泥塑分布在左右兩面龍虎堵和祈求吉慶堵,龍堵內容為「定光佛握珠戲雲龍」,其下有兩隻獅子耍旗戲球的「祈求」堵,虎堵內容為「定光佛持環馴猛虎」,其下有兩隻麒麟玩戟弄磬的「吉慶」堵,匠師泥塑景物靈活靈現,技法老練;接著看正殿,該殿是整個寺廟最尊貴的建築,所以建築手法有最精采的表現,其樑柱間佈滿豐富的木雕及彩繪,木雕分布在樑棟架間,採用「3通5瓜6柱」的最高級手法製作,木頭間交合全用榫接,並於接合處上精妙配置獅座,棟架間裝設精美的吊筒、員光、插角,其吊筒雕成倒吊蓮花形式、員光採用簍空花鳥木雕、插角採用祥龍造型木雕較山川殿吊筒雕成倒吊白菜形式、員光採用軟團螭虎彩繪或吉祥彩雲帶木雕、插角採用鰲魚、鳳造型,即可看出正殿較山川殿為尊貴,兩殿木雕之比較,正殿除外形形式較豐富外,雕工也較精細;而主神神龕雕工細緻,扇門為軟團螭虎香爐造形線條流暢優美,係屬木雕精品,內供奉鄞山寺主神-定光古佛,其神蹟流傳有很多,其中流傳較普遍,是說他原是唐末高僧,俗家姓鄭,泉州同安人,得道後在汀州傳法,為民除猛虎、蛟患和巨蟒,鄉民非常敬重他,建庵供住,他在82歲圓寂,多年後汀州城遭賊寇圍攻,相傳定光佛顯靈退敵,使全城轉危為安,汀州人為感念定光佛庇佑,建寺祭拜,並奉定光佛為福建汀州守護神,正殿神龕上方可以看到「大德普渡」「是登彼岸」兩方古色古香的匾額,都是清朝道光4年(1824年)流傳至今的珍貴古物,另神龕前亦有清朝道光23年(1843年)留至今,古樸精美造型典雅供桌、圓鐵鼎香爐及兩口古井,皆為該寺鎮寺重要古物,所以說鄞山寺雖然規模不大,然而形制完整,是很適合剛入門想要了解傳統寺廟建築之美的人,初次照訪參觀的廟宇建築景點。
接著我們參觀紅毛城古蹟區,它是國家1級古蹟, 17世紀初,由西班牙人先是進占基隆,又於1629年占領淡水,為鞏固其統治地位,便在淡水河口建了聖多明哥城,該城也就是紅毛城的前身,1641年原先占領在台南一帶的荷蘭人北上,打敗西班牙人,接收該城,該城座落在淡水五虎崗的第2崗,此崗頭緊臨淡水河北岸,可控制淡水河口,對附近河面船隻一目了然,形勢險要,地理位置優越,荷蘭人乃積極建設,並從南洋運來大量石灰,重新建成非常堅固的城堡,並在城中架設大砲,也就是今天紅毛城主體,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荷蘭人放棄該城,後來明鄭降清,紅毛城一直未受清朝重視,直到1860年淡水開港,英國人看中這個地點,向清廷永久租借作為領事館,1891年在東側加建領事官邸,從此,紅毛城便一直在英國管轄之下,直到民國69年才正式歸還我國。

紅毛城先由荷蘭人建造成軍事要塞,後由英國人改建當作領事館,所以今天看到的紅毛城,便同時兼具了軍事防守、領事辦公和地牢等不同功能,從廣場走進入第一層,有四間地牢,頭兩間是關較重刑犯人,而後兩間是關較輕刑犯人,所有牢前設有放風庭院,供犯人活動使用,接著爬上第二層,這是當年英國人所加建,作為領事館職員內部辦公場所,同時也在外牆兩對角建有角樓設計,另四面牆留設有對外射口,加強抵禦外敵入侵防禦功能;走出紅毛城順著坡路上走,繼續探訪領事官邸,領事官邸是棟精美磚造建築,由英國建築師設計,中國匠師建造,它運用中國建材,確成功表現出典型「殖民地式」建築特色,第一層主要是做領事客廳、餐廳及書房,第二層是做領事及家人臥室使用。

最後我們造訪滬尾砲台,它是國家2級古蹟,是台灣巡撫劉銘傳自中法戰爭後,有感於淡水形勢險要,奏准在台興建5座砲台中的一座,也是現今唯一碩果僅存的一座,建造於清朝光緒12年(1886年),並透過英商怡和洋行購置英國「阿姆斯扥朗」大砲,於清朝光緒15年(1889年)完成大砲組裝,我們進入砲台,首先進入眼簾,是劉銘傳親筆提字「北門鎖鑰」雕刻於正門上楣,砲台四周原設有護城河,以為防禦外敵侵入砲台阻絕使用,惟現況已無河水,而且已將原溝壑填平舖碎石子地面,接著進入砲台內為練兵場及廚房(已毀剩一堵牆),四周築5米高厚牆,牆上四周佈有8門炮座,牆內為官兵舍及彈藥庫,但該砲台自興竣後,並未曾參與戰事,日治後,砲台逐漸荒廢,巨炮也被拆去煉鋼,也因該砲台未曾參戰事,所以未為戰事所毀,原建築物部分,至今保持仍相當完整,是北台灣地區,甚具探訪參觀價值的清朝軍事建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