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驗分享-95年度北桃竹苗走透透~第二場桃園縣文化志工學習參訪心得(楊月卿)

  • 發布單位:秘書室
  • 資料提供單位:文化局

為落實本土文化研究,促進地方文化發展,充實本縣文獻史料,八月二十日(週日)第二趟文化列車開動了,上午在文化局家博館視聽室進行「桃園文獻資料搜集技巧」講座後,便搭車參訪八德市的呂宅著存堂、霄裡知母六蕭家、和成八音團以及龍潭鄉客家童謠創作家-馮輝岳橫崗背的老瓦屋,我們用腳去走、用眼去看、用心去體會,並做現場調查、訪談、記錄,深掘歷史也體認文化資產的價值。


「桃園文獻資料搜集技巧」講座由林一宏老師主講,點出文化資產歷史傳承的重要性。史料是先民智慧的結晶,當我們以宏觀的視野去交叉比對第一手的史料,進行整理列表排序,再實地走訪調查,史料就能勘誤而完整,於是我們可以鑑往知來,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只要以客觀立場去探索事實真貌,以審慎態度去搜集、分析、詮釋、研究,並以筆記、繪圖、錄音、攝錄影等方式整理建檔分類史料,就能為文獻採集盡一份心。

紅瓦、紅牆的呂宅著存堂(八德市興仁里)為清乾隆十二年(西元1747年)前後所建,三合院形式的建築,因有呂氏族人呂登元中舉人而採燕尾裝飾,並在正廳存有「文魁」二字之匾額。供桌雕有麒麟獻瑞圖,並刻花籃意喻「一舉得男」,斗栱像帽子,雕工精湛,獅座表情十足,誇張可愛,以及正廳出挑的雀替,設計都出自桃園首席大木匠師葉金萬之手,非常難能可貴,此外,邱鎮邦的擂金彩繪也很精緻可觀,文化局已將呂宅公告指定古蹟,詳加調查並進行規劃修復,如此一來,必能提升其建築價值與人文意義,跨出雕花木門、抬頭仰望「呂」字燈籠之際,心想古宅若非經維護、查訪,怎能鮮活呈現其文化之美。


霄裡知母六蕭家(八德市霄裡里),也是典型的三合院宅第,霄裡社是屬於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一支,屬於淡水社部落群之一,從開基祖知母六改漢名為蕭那英、與漢人往來合作開始,便漸漸減弱其原住民的色彩。目前蕭家所保留的清代「淡水社番奉憲分定界址」石碑,是漢人與「社番」(平埔族原住民)分界的重要史料,走進蕭家後院,還可以看見厚牆的土埆金庫,是當年存放金銀財寶之處,可見昔日蕭家的富貴繁榮,後院一口古井,上鋪厚重石蓋,井水隨著歲月悠悠流轉,流去蕭家昔日的風華,看著佈滿稻草的屋瓦與一切建物,深感記錄保存整個聚落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唯有傳承與再利用,古宅才能跳脫遺跡而成為活的歷史。

在霄裡池畔的「和成八音團」(八德市霄裡里),於1979年正式組團,由袁明瑛團長領銜演奏,從婚喪喜慶到廟會祭典都有他們的身影。所謂八音是指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材料所製成的樂器,客家八音主要可分為「弦索」、「鼓吹」、「北管唱腔」與「串子」等,團址現場搭棚演奏優美動人的嗩吶樂音,配和鑼鼓伴奏,聽來雄壯稱快,除了震撼,也感受到團員苦練著五年以上學習的艱辛。離去前,客家八音的特殊「直式工尺譜」深映我腦海,團員要會吹、打、彈、拉、唱,要熟背尺譜,如此致力於客家八音之美的薪傳、表演工作,讓人們體認傳統音樂的魅力,是值得政府當局重視與鼓勵的。

龍潭鄉客家童謠創作家-馮輝岳的老瓦屋座落於橫崗背,紅磚瓦屋保存完好,雖不大卻別具特色,屋裡展出馮輝岳的客家童謠創作,以及在地素人畫家─盧江的油畫作品,未來這裡將成立「橫崗背文學館」,搜集馮輝岳的散文﹑小說﹑童話﹑童謠﹑論述等作品,也要將其他在地詩文、音樂、繪畫家的作品集結起來,真是用心良善。時間的長河不斷流逝,我們除保存先人文資之外,也要記錄當代時人的創作,才能讓文化沒有斷層,就如馮輝岳以童謠等記錄著生活,後人由其作品就能一覽橫崗背客家文化全貌。

此次桃園文獻資料搜集,我們認真訪查記錄、攝影存證,為桃園文資的守護而盡心盡力,無論是建築、音樂、文物,都有其歷史與藝術價值,應建民俗館、民藝館來保存,或將其結合成生態文化園區,提昇民眾精神生活,除了致力於文化的創建,也要將傳統藝術發揚光大,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桃園將成為一個有文化水準的美麗桃籽園。

(文:文化局志工隊行政組 楊月卿/照片提供:參訪學員 蔡宜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