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經驗分享-95年北桃竹苗走透透─志工學習參訪活動第三場:新竹縣市參訪記錄(楊富桔)

  • 發布單位:秘書室
  • 資料提供單位:文化局

北桃竹苗走透透-文化志工學習參訪活動第三場-新竹縣市文化資產踏查

◎ 文/楊富桔(文化局志工隊演藝廳組)

湖口老街及三元宮

95年10月15日是個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雖然陽光有點強烈,但仍無法阻擋大夥引領殷盼的熱情,車程9點10分到達第一站-老湖口老街,老街北起天主堂,南迄三元宮,長約300餘公尺,開發肇始於清朝末年,基隆-新竹間的鐵路興築,在大湖口(舊稱大窩口)設站,光緒19年(1893年)鐵路通車後,為大湖口帶來商機,而使大湖口漸成為商業重鎮,老街現存連棟式店舖建築物約建成於日治時期西元1910至1920年間,由於商家做生意往來,接收新訊息來的快,不似民家保守封閉,而當時流行西洋建築的式樣,因此商家要求匠師建造像艋舺(今台北市萬華)一帶西式華美洋樓,所以我們今天看到西洋建築所用的磚樓、拱圈、裝飾元件,由本地匠師輔以東方技法的泥塑、剪黏表現,展現當時(日治大正時期)本土特有建築風格文化。

老街為當時通往車站的主要道路,因此建造出整齊美觀的街屋,然至日治期間昭和4年(1929年),大湖口因地勢較高關係,鐵路機關將鐵路北移,遂使大湖口商家陸續遷移至「新湖口」,至此,大湖口商機逐漸為「新湖口」取代,大湖口也因此稱為老湖口,老街也由於商業沒落,而悻能避免工商繁榮大興土木拆除之劫,始至今得能留下完整華麗的古街,以供後人觀賞。

而湖口老街尾三元宮是老湖口信仰中心,主神供奉三官大帝,該宮肇建於1904年,民國7年完工,民國56年重修迄至民國88年建築主體於921大地震受到嚴重毀壞,經新竹縣政府於民國90年報內政部指定列為國家3級古蹟,並爭取獲內政部全額補助經費辦理修護,至民國94年5月完工,三元宮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廟宇,廟內彩繪以黑色為基調,其規模為5開間2殿2廊,廟埕前建有戲台一座,左右設有金爐、涼亭,該廟的最大建築特色是在於正殿與三川殿的構造不一,三川殿為該廟宇之門面,維持傳統廟宇建築,所以建築手法有精采的表現,其樑柱間及牆面佈滿豐富的石雕、木雕、泥塑及彩繪,石雕分布在寺前一對單蟠龍圓石柱、石獅、螭虎石窗、麒麟堵、石枕,木雕分布在樑棟架間,採用「3通2瓜4柱」構架,並於接合處上精妙配置獅、象、鰲魚座,棟架間裝設精美的斗拱、吊筒、員光、插角;而正殿承重結構拋棄傳統廟宇的石柱,改為磚砌,更省去通樑等木構件,如此,不但空間顯得簡捷,也使得廟宇展現樸實穩重的氣氛,整體而言,三元宮在建築裝飾上除三川殿正面石雕較為講究外,其餘部位均無過多裝飾,去除一般廟宇常見過多華麗裝飾,更讓三元宮顯得莊嚴肅穆。

新埔枋寮義民廟

接著前往第二站-新埔鎮枋寮褒忠義民廟參觀,義民廟坐北朝南,依店仔湖台地而建,面向鳳山溪谷平原,是北部地區客家族群信仰中心(桃竹15街庄),供奉清朝年間協助清廷敉平林爽文(義民塚)、戴潮春(附塚)叛亂之300餘位義民爺,該廟肇建於清乾隆53年,55年完工,曾經歷多次重修,現貌主體為1904年整修結果,民國53年再次大翻修迄今,而義民塚現貌是1923年整修至今,經新竹縣政府於民國74年報內政部指定列為國家3級古蹟,義民廟亦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廟宇,廟內彩繪以黑色為基調,其規模為5開間2殿2廊2橫屋,廟埕前原置有石馬、石燈各一對,現增置石象、石牛、石麒麟各一對,廟後將供奉義民塚、附塚規劃置於風景優美觀光庭園中,以慰義民爺在天之靈。

該廟現貌係於1904年整修迄今,所以主體仍保有古樸優雅,頗具可看性,首先看屋頂,該廟屋頂建造精美,變化豐富,依建物地位尊卑關係,有一條龍式(正殿)、三川脊式(三川殿)、歇山式(左右護室)3種形式,另外屋頂上的燕尾、瓦當、滴水、剪黏與泥塑,活潑生動,值得仔細觀賞,其次看三川殿(前殿),該殿是整個寺廟的門面,所以建築手法有精采的表現,其樑柱間及牆面佈滿豐富的石雕、木雕、泥塑及彩繪,該廟石雕最精華部分分布在本殿進口廊牌樓面石堵,石材以泉州白石為主,石堵可概分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台腳5部分,其頂堵浮雕人物,身堵透雕螭虎團圓石窗,腰堵惕地雕萬字串,裙堵浮雕麒麟,而山川殿前石獅造型古樸可愛,係屬廟宇石獅中精品,匠師雕刻造形巧妙生動,技法純熟,所以石雕堵堵均具藝術價值,另外該廟石柱皆無龍柱均採用圓柱,亦屬廟宇一大特色;木雕分布在樑棟架間,採用「2通3瓜4柱」精緻手法製作,木頭間交合全用榫接,並於接合處上精妙配置鰲魚或螭虎座,棟架間裝設精美的斗拱、吊筒、員光、插角,匠師雕刻技法靈活生動,巧奪天工。

彩繪以紅色為底在樑棟架間繪製,主題為歷史故事人物並輔以吉祥雲彩帶,巧妙生姿,可看出匠師彩繪功力不凡;泥塑早期分布在屋頂,至民國53年重修時,屋頂裝飾改為剪黏為主,匠師泥塑、剪黏景物靈活靈現,技法老練;接著看正殿,其樑柱間佈滿豐富的木雕及彩繪,木雕分布在樑棟架間,採用「3通5瓜5柱」的手法製作,惟3通架上不做瓜筒,改以獅、象座承重,木頭間交合全用榫接,接合處亦不施作插角,為比較罕見做法,而正殿分3開間分別供奉3座神龕,中央主神神龕雕工細緻,奉祀「敕封粵東褒忠義民」,樑上懸掛「褒忠」匾額,左側神龕配祀三山國王、觀音娘及五榖爺,右側神龕配祀福神及建廟有功施主祿位,而正殿較其他廟宇特殊的是在兩側牆面上書寫黑體「忠孝、廉潔」4大字,帶給正殿幾分莊嚴肅穆之感,而義民塚為台灣北部少數雕工精細保存良好的古墓,總之義民廟是值得參觀的廟宇建築景點。

新埔劉宅雙堂屋

接著參觀第三站-劉家雙堂屋(又稱藜照堂),房屋於清朝乾隆46年(西元1781年)由劉延轉仿廣東老家形式肇建茅草頂土角牆,分前後堂,復於清朝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毀於祝融,再重建為磚砌紅瓦頂平房仍維持雙堂屋形制,現貌為西元1919年起10年間擴建整修而成,分為2堂6護室合院建築,總計有房間99間,前廳作為會客公廳,採燕尾屋脊,門楣上橫批藍框紅底金字「鐵漢家聲」堂號,「鐵漢」二字源自宋朝蘇東坡對御史劉安世不畏權勢的讚賞,進入內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四周的白灰牆及卵石牆基,充分展現出劉家敦厚樸實家風,後廳作為祭祀空間,採硬山馬背屋脊,門楣上橫批藍框紅底金字「藜照堂」堂號,「藜照」二字源自西漢御史劉向在天祿閣校書,燈忽滅,出現一老翁以藜杖點火,並為其解天地之惑的傳奇故事,正廳供奉劉氏歷代祖先牌位,案旁並保留來台始祖延轉公之母使用的竹籃一只,以供後人憑弔,左右護室為家族生活空間,遵循家族傳統尊卑,依序建構,層次分明,該宅第整體而言配置非常完備,而廣場、前廳、內埕、後廳、左右護室,整棟建物格局嚴謹大方,主從分明,一應俱全,為現今台灣北部地區客家民宅最具代表性的指標建築。

金漢柿餅及采田福地

中午車程前往新埔鎮旱坑里金漢柿餅廠享用客家風味自助餐及參觀柿餅及柿染衣料製作過程,隨即前往下一行程-采田福地(竹塹社番七姓公廟)參觀,清康熙61年間朱一貴叛亂,該七姓化番由頭目衛阿貴率領95名壯丁協助清廷平亂有功,清乾隆23年(西元1758年)經台灣知府覺羅四明奉命諭化番從清俗雉髮,並賜漢姓錢、衛、廖、三、潘、黎、金七姓及建祠堂,乾隆25年並御賜「義勇可嘉」匾額,該祠創建於清乾隆年間,至光緒4年重建,此祠為台灣唯一供奉化番頭目之廟宇,是台灣開發史上土番漢化見證。

新竹城門舊州廳

最後我們車程繼續南下參觀新竹市政府(昔日新竹州政府廳)護城河及新竹之心-迎曦門(東門),看到新竹市政府用心整修上述古蹟,並讓古蹟活化融入現化生活功能中,發揮教育與休閒功能,除可廣為吸引遊客參觀,進而推廣民眾對傳統建築之美的深度認識,大夥品嚐知名城隍廟小吃,而結束這一整天的古蹟參訪巡禮行程,今天的行程安排紮實而有點緊湊,大伙雖然都頗感疲憊,但是一天下來所吸收到的對傳統建築之美的深度認識,相信對所有參與活動的志工而言是豐碩收穫,也藉著學習、觀摩增進個人的學養,相信可逐漸增進日後志工參與古蹟導覽功力,成為散播文化資產守護工作的行動種子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