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大溪木雕

  • 發布單位:文化資產科
  • 資料提供單位:文化局

開啟新視窗-大溪木雕

文資法第14條古蹟指定類別:市定
登錄理由:
一、林天生先生不畏市場衝擊,堅持從事大溪家具、佛具等木器雕刻工作的本業傳承,其鑿花技法精湛,完整保留傳統技法,
並能自繪手稿,完整保留大溪木雕發展之紀錄,值得登錄為桃園縣大溪木雕之保存者,鼓勵並輔導其致力於傳承及保存工
作。
二、藍偉文先生在傳統佛像雕刻方面的技藝精湛,且能融入新意,並持續從事傳統木雕工作,值得東路為桃園大溪木雕之保存
者,鼓勵並輔導其致力於傳承及保存工作。
所在地址:
桃園市大溪區福安里

簡  介:
根據大溪父老耆宿口述,大嵙崁早期木器業的興起,與1819年(嘉慶24)漳州籍富豪林本源家族從新莊遷居大嵙崁,並聘請唐山匠師建城築第及製作日用家具有關。而據田野調查實例顯示,早期大溪鄉紳大族,確實也都有從原鄉禮聘大小木匠渡海建造宅第及製作搭配的神桌、供案及几椅等木的風俗。因而清式漢體家具,乃大溪日後木器產業的技藝原型。之後歷經日本殖民統治,國民政府再一次引入中國文化,及歐美文化的侵襲。大溪木器相繼發展出和、漢、西洋混搭風嫁妝組木器(1920s-1940s);岩色漢體式佛桌、神桌(1940s-1960s);傳統漢式神桌、太師椅、屏風(1950s-1970s);仿日式及仿唐風古典家具(1980s);及大型、現代化木器裝修(1990s)。
一九八○年代晚期以來,因大量來自東南亞及中國,粗糙、便宜的木製家具輸入,及工業化社會人們生活用品喜愛的改變,重創了大溪的傳統木器產業。大溪量多質優的匠師群,遂面臨失業、轉業的問題,而此傳承百年的木器工藝技藝,因此面臨凋零、失傳的危機。

藍偉文先生曾於台南、屏東潮洲跟隨林明棟等諸位老師習藝6年,返回大溪後,除了追隨傳統匠師吳榮賜先生及日籍雕刻老師上原一明研習傳統木雕技法及現代雕刻的創作理念外,也常向多位美術老師請益造型美學的知識,造就了個人獨有的佛像雕刻風格,成為大溪木雕於佛桌、家具領域之外的特色和應用。

林天生先生16 歲開始拜黃祺榕為師習藝,學習岩色漢式鑿花技術。出師後,曾「老朝陽」阿梨師手下工作,後來自行成立工作室。林天生先生是大溪目前少數純粹從傳統細木鑿花的訓練過程中脫穎而出的木雕藝匠,亦是大溪目前仍能配合唐木、紅木家具文化產業,進行細木鑿花的優異匠師。其手工雕花極佳,擅長花草、龍鳳、人物等岩色雕花,多選用烏心石、肖楠、檜木及臭屎楠等木材進行鏤刻。

藍氏木雕創作大抵可分成兩個主軸,一個是以寫實精神所表現的花卉盆栽組合或神像造型創作。此類型作品在傳統吉慶祈福的意涵上推敲琢磨,以他所擅長精鍊、準確的手法,將花卉象徵性的人文歷史意涵,或神像宗教性的精神力量作視覺藝術性的詮釋。而他另一類型的作品,則嘗試以西方抽象的觀念,進行現代人對神像的造型創作。〈送子觀音〉、〈蛻變〉、〈希望〉、〈願〉、〈悠〉等系列作品,即是以觀音為造型主體,並融入簡化、變形的現代雕刻觀念,結合佛教「無相」的意境,將傳統佛像雕刻提升為一種超越現實、空靈流轉的創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