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0表演藝術觀察員培訓計畫 學員觀後心得

  • 發布單位:展演藝術科
  • 資料提供單位:文化局

虛實並置,直覺性的身體語言建構詩意的《共生公寓》
節目名稱:共生公寓
演出:自然而然劇團
時間:109/11/1,13:30
地點:晴耕雨讀小書院
撰文:王薏慈


配合綠洲展演計畫,自然而然劇團在秋日稻田環繞的《晴耕雨讀》書院,在書架之間攤開戀人的日常,講述由愛情到婚姻,相遇、約定、別離的過程,並以「生物性」的比喻,巧妙連結婚姻相處中的「共生」關係。

這是一齣好懂的戲,不拐彎抹角,直面描述的劇情雖簡單,製作卻不失細膩。雖以「同志」間的愛戀之道為主要敘事,然而並不特別聚焦劇中人物的同志身分,而是將目光延伸,著重在「婚姻」、「自我」的面向,進一步闡釋:在「愛」面前,所有真心一樣動人,無論雌雄、「雄雄」,愛欲裡的纏綿和脆弱,沒有絲毫不同。

日光充盈的室內空間,並無太多的燈光變化去強調或區分時間,也無法藉明暗營造戲中的現實與虛幻場景。在此前提下,劇團以「服裝」、「音樂」、「肢體」來表達角色的個性和情節的推展,依循劇團「與自然連結、永續環境」的成立宗旨,演出服裝同樣使用二手衣物作為製作戲服的材料,在許多小細節可見服裝設計的用心,諸如「海葵」一角的粉色透紗褲擺,和海葵柔軟搖曳的形象呼應,也使演員在舞動肢體時,增添身體的律動感,隨著演員自身的長髮飄搖,更帶出角色「自由、雖心所欲」的特質;而「寄居蟹」一角的套裝,薑黃與酒紅兩色的強烈對比,搭配皮鞋、油頭的穿著,營造角色「謹慎、注重形象」的仕紳感,使觀眾能藉演員外在的裝扮快速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

音樂也是此劇的亮點之一,和法國聲音藝術家彭葉生 (Yannick Dauby) 合作,蒐集桃園在地的地景聲音,在劇中的「幻境」時分,以「水」為介,流動的水聲和演員柔媚的肢體滴答交錯,觀者彷彿潛入有限的、魚缸般的水下世界,在無重力的氛圍凝視台上人物。演員的肢體是直覺、具穿透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幾乎都是「動作大於語言」的橋段,並且肢體是優於語言的。同時,這部戲的規模較小,卻隱藏許多符碼,因為沒有大型的布景,所以在道具上的使用需要格外精確、能有所指,才可以幫助觀眾進入導演預想的場面以及演員所詮釋的情緒。例如開場時兩人談及的書籍《如何煮郎》、《潛水鐘與蝴蝶》,其中所包含的寓意確實能呼應劇中角色的性格和對彼此的期許,但這般小巧思,可能就需要「有默契」的觀眾才能成功捕捉。

然而也有驚豔之處,特別有感劇中人物在處理「憤怒」時的表現方式;鮮豔的藍色袋子從書櫃被一個個抽出,甩開、甩開、再甩開,空氣灌進去,袋子成了泡泡,盛滿無處發洩的沮喪與不解,接著又開始重複的動作,一個一個將地上的「氣泡」拾起,彷彿撿拾自己的破碎,蹂躪、抓起、蹂躪,只能反覆揣回懷中。此處的張力與情緒是整齣劇的高峰,有形的道具和無形的感受相融地恰到好處,情緒很用力,但用力得好看,令人屏氣,和台上的悲傷一起,無法言語。

「共生」的概念是詩意的。劇團文宣有一句:「細說愛情裡無所謂完美」,演出時亦有關於「婚姻」的永恆問句被拋出:「婚姻是責任嗎?為什麼要結婚?如果是因為我愛你,那是什麼樣的愛呢?」兩人的一來一往,詮釋各自對「完美愛情」的看法,身為局外人的我們,都看得清楚他倆的癥結點,但如果將目光回放到自己身上,往往是另一回事:「共生的愛,如何彼此茁壯?愛是能平分的嗎?」婚姻觀念的打破,伴隨對自身價值的質問,共生的建立,使「我」是誰?「我們」是什麼?有了更多延伸討論,從彼此身上汲取所需,無論是愛或安全感,都勢必要回歸到可以「共同生活」的基礎,才有繼續共生的可能。每一個在關係中的質疑爭吵,都是場思辨,好比劇中的「寄居蟹」以「公寓」作為承諾,卻忘了「為我們好」終會淪為最濫情的枷鎖。

這是齣溫柔的雨。打在身上,什麼從一而終、長相廝守、赴湯蹈火的堅持,在雨點碎裂的剎那,一併消解,各自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