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0藝術綠洲創作計畫-自然而然劇團《共生公寓》劇評

  • 發布單位:展演藝術科
  • 資料提供單位:文化局

至少曾經深愛過

——評自然而然劇團《共生公寓》


于善祿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1日,週日15:30
地點:晴耕雨讀小書院

記得上一次到「晴耕雨讀」,是2016年10月,觀賞慢島劇團(桃園在地劇團)的《仲夏夜之夢》,地址還在平鎮;這次到「晴耕雨讀」,則是觀賞自然而然劇團(新竹立案劇團)的《共生公寓》,同樣都在福龍路,前者在一段,後者在二段,但地址已是龍潭,原來書店在2019年初搬過家,兩者差距一公里多,車程差不多五分鐘。

上次是在店外庭院草坪演出及觀賞,這次則是在店內的一處營業空間,幾個倚牆而立的書架,擺滿了新舊文學小說書籍,除了佔去一半以上的觀眾席區(大約能坐個三、四十位吧),主要的表演區就是一張長形大桌,大部分的戲都發生在大桌周邊(包括桌上、桌下),演出區的左後方,還有一道透明的厚玻璃門;除此之外,還結合畫家江瓴安以《共生公寓》這個劇本內容為靈感的若干畫作,掛在書架的不同架格;再有,就是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所採集的桃園龜山地區兩棲動物與水下昆蟲的聲音,所裝置的在地自然音景。

兩位演員(沈柏岑、張佳翔)飾演一對同性伴侶,不在乎旁人眼光,相愛共生在一起。在故事中,他們的相處就像許多因愛而生厭的情感歷程,起初因為深愛彼此,對於彼此的習慣與脾氣,都能視之為可愛的性格、可接受的行為範圍;但是愛與生活的天平總難永遠維持平衡,勞逸不均,浪漫與現實的拉扯,挑剔與抱怨就像黴菌般地開始滋長蔓延在兩人之間,起先是不說出來,後來是說了也沒用,溝通趕不上放棄的速度,最後就是拆分解散。待到日後再度重逢於畫展上,那已是痛過之後,知道保持距離才是美。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他們絕非「互利共生」,但也不至於是「競爭共生」,而比較像是「片利共生」。

對我而言,兩位演員是劇場的生面孔,表演力度的拿捏、情緒的收放還不是很有技巧,尤其是兩人鬧翻大吵的那場戲,從一個角度來看,在咬牙切齒與怒氣衝天之間,情緒能量暴衝,身體不自覺地發抖,看起來的確入戲很深,頗為自然本色;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他段落的戲,便覺踩著板眼、斧鑿痕跡尚多,較為作態,表演與文本較為疏離。

觀後離開晴耕雨讀,細想,其實這個劇本不必然像該劇團在宣傳DM上所強調的:「譜寫同志情感詩篇,細訴愛情裡無所謂完美」,同志與否,並非重點,兩個性情各異、深愛彼此的靈魂(性情、性格才是重點),是否就能恆久完美地共同生活,可能才是故事的最深處想要挖掘的人性糾葛。兩次來晴耕雨讀,雖然路途稍遠,但所看到的戲,都能夠因地制宜,引人深思,直覺還是書店與表演不錯的「共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