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0藝術綠洲創作計畫-慢島劇團《高地來的男人》劇評

  • 發布單位:展演藝術科
  • 資料提供單位:文化局

顛沛流轉的史詩

——評慢島劇團《高地來的男人》

于善祿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27日,週五19:30
地點: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

一進五號倉庫藝文基地,找到觀眾席右後方角落的位子坐定之後,就可以看到舞台上有張地圖,上頭顯示的是中南半島地緣政治最複雜的地區之一,即以「金三角」(緬、泰、寮三國交界處)為核心,再加上中國雲南西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從馬幫經貿的年代,到二次大戰後期、中國遠征軍、國共內戰、泰緬孤軍、昆沙金三角毒販王國等,若不以現代國家的界線來看(那多半都是歐洲殖民者所遺留下來的歷史爛帳),因為戰爭、逃難、經商、販毒等,而在這裡來來去去的種族、軍隊,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似熱鬧有餘,但在每一個來去經過之間,又有多少生靈塗炭或戰火綿延?

這齣戲裡的高地,指的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編導姜富琴扎扎實實地花了六年的時間,閱讀消化許多相關資料,並赴當地田調訪查,請教相關學者專家,歷經多次《南薑香茅罌粟花》劇本公開讀劇以及《雲裡的女人》(2018)演出,最終完成今次的男人版故事《高地來的男人》。故事的文史基礎相當深厚,敘事的層疊交織可謂史詩規模,這樣的生命離散故事,長久以來被電影/小說《異域》所代表,或者隱藏在滇緬料理的背後,說實在的,我們需要像這樣深切細緻的「南方故事」。

這個故事描述楊鵬一家三代(楊鵬、楊定國、小刀及楊千雅)的流離顛沛,透過家族敘事的貫串,同時映照出數十年來中日戰爭、國共內戰、泰緬孤軍等時勢的不斷變遷,而不論爭怎麼戰、亂怎麼逃、山走麼走、路怎麼轉,都只是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舞台後方那不斷攤開擺掛的多種國旗,就是紀錄了也象徵了時局多變的年代;而隨著楊家三代所處時局的不同,每一代所認同的身分也不斷地轉變,時代與政治給他們的磨難太多,給他們的保障則太少,既是泰緬孤軍,也是亞細亞的孤兒。

和2018年的《雲裡的女人》(以家族料理味道的追尋為軸,欠的那一味就是罌粟)不一樣的是,這次在演出中,引用了多段的《邊境啟示錄》(李立劭導演)紀錄片片段,另外在劇中,也不斷透過楊鵬與楊定國兩代的身世遭遇,來加強亂世流離的飄零感;相對而言,小刀則代表當代台灣年輕人,只能從家族故事中去想像那個動亂的年代,身分、土地、家鄉、認同,對他來說,結構意義竟又不同於上一代,不過有趣的是,小刀藉由尋找姐姐楊千雅,連結到依然保有開放包容的家族傳統,這或許也是這齣戲所要深埋/彰顯的創作潛意識。